在中国北疆的辽阔版图上,内蒙古如同一幅展开的生态长卷——稀土矿脉深植沃土,万顷草原铺陈青绿,与“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并肩而立,勾勒出中国北方的战略腹地。
7月14日至7月17日,校党委书记裘新一行赴内蒙古自治区走访调研,期间拜会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并与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包献华,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陈之常围绕深入推进校地合作交换意见。
2022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重点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战略定位全面深化合作。
在内蒙古期间,裘新出席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与内蒙古大学对口合作会商会议(以下简称:对口合作会商会),走访内蒙古大学(以下简称:内大)玉泉校区及赛罕校区、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草集团种业中心、北方稀土集团和北方重工集团,并与在内蒙古的复旦校友代表交流座谈。
裘新在对口合作会商会上表示,支持内大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复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复旦服务“国之大者”的战略选择。双方要牢牢把握总书记对内蒙古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给复旦大学的重要贺信精神,实现高位推动、厚植沃土,做强平台、茁壮枝干,服务地方、落地生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
内蒙古大学校长武利民表示,内蒙古大学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特色鲜明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更大格局、更强担当,抢抓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树立区域高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示范标杆。
部省合建是国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在部省合建高校的支援下,内蒙古大学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各项办学指标迅速攀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实现大幅跃升。新增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国家级人才增长六倍,师资博士化率突破86%;国际顶刊发文量占全区高校的85%;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强,自然指数排名更是从150位跃升至89位。
据悉,内大建校之初,复旦等二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就响应国家号召,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援建设。2019年,复旦与内大签订对口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12月,时任复旦科研院院长武利民教授受组织委派,出任内蒙古大学主持行政工作的常务副校长、校长。2022年,内大成立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同步组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两大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许宁生、赵东元等复旦顶尖学者受聘担纲学术领衔,正式开启了“复旦经验”与“北疆实践”的深度耦合。
未来能源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副校长周磊,校党委副书记钱海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校长助理吴力波、陈焱等参加调研。
从播撒“人才种子”,到种造“创新森林”,一批又一批复旦人扎根内蒙古,以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为目标,把研究锚定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坐标上。
破局学科发展 赋能人才培养
北纬40°,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近九百亩牧野铺陈成一块巨大的翠绿。在这里,健硕牛羊或低头啃青,或闲步甩尾,细密羊绒在日光里泛起银缎般的流光。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支撑产业,而种质创新正是其跃升的“芯片”——只有攥紧良种,才能提效产业、鼓起牧民的腰包。
2019年起,复旦按照教育部要求与内蒙古大学开展部省合建工作,共同推动内蒙古畜牧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复旦与内大通过平台搭建、骨干援派、教学交流等方式,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育。
“复旦的后援和支持是无与伦比的。”五年前,当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胡薇从上海跨越近两千公里,接过内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与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担子时,这句话成为她心中最坚实的底气。
彼时的内大,生物学科特色鲜明,以服务草原农牧业见长,动物育种、牧草研究实力深厚。但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内大生物学正面临关键挑战:老院长退休,年轻力量未能及时接续,人才队伍存在明显的断层与流失,学科建设遇到瓶颈。
作为破局之策,胡薇决定将建设经费优先投入大型公共仪器平台。“光有人才计划不够,必须有好平台让人‘能干事’。”从平台规划到设备选型,平台建设全程得到复旦生科院专家团队的支持。如今,这一平台也为内大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复旦-内大联合科研团队的推动下,胡薇领衔申报的内蒙古首个国家级理科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成功获批,为自治区顶尖人才培养开辟了通途。
金力院士在内大生物医学研究院调研
针对内大原有生物学一流学科布局中服务人民健康方向的缺乏,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牵头建立内大生物医学研究院,胡薇任执行院长。复旦还派出倪挺、刘铁民教授等核心骨干,在方向凝练、人才引进和培育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支持。
由于兼任内大生命科学学院及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职务,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倪挺,几乎每周都会往返于上海与内蒙古两地。
在内大,他带领团队针对内蒙古高发的心血管疾病等衰老相关疾病,从细胞衰老的蛋白质巴豆酰化修饰调控等新角度,推动复旦与内大开展基因调控研究的互补合作。同时,他也在积极推动着内大生物医学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布局,“通过一步一步地摸索,现在已经越走越顺了”。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内大每年还选拔20位研究生,派往复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为期2至3年的交流学习。该项目不仅打通了两校间的学术交流渠道,更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共享。
破题产业瓶颈 智擎自治区产业升级
与新能源车早已蔚然成风的南方及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北疆大地鲜见“绿牌”车身影。
“北疆冬季动辄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对电池来说是一种巨大考验。”内大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研究员马玉柱说。
传统锂电池在寒冷天气掉电快,成为横亘在绿色出行面前的一道“寒关”。马玉柱所参与的由内大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牵头、赵东元院士主持的“高性能水系电池构建及多孔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研究项目,试图用更安全、更耐寒的水系电池,为这道“寒关”凿开一条通路。
与传统锂电池不同,高性能水系电池有望解决传统锂电池的安全性和锂资源问题,并且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低温、快充等诸多优势,被视为破解严寒地区新能源车辆“续航焦虑”的突破口。
基于新型多孔材料,这一项目有望攻破水系电池规模化应用瓶颈,完成百千瓦时级水系电池储能系统的样机验迹,开拓水系电池新体系。目前,该项目已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
内蒙古大学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2025届毕业生合影
“赵老师教导我们,要把科研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马玉柱说。2022年7月,由赵东元、武利民、张凡、王永刚等复旦专家学者牵头建设的内大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赵东元任院长,张凡任执行院长。
彼时,刚从复旦取得博士学位的马玉柱,在导师赵东元的鼓励下,与赵再望等几位来自复旦的优秀青年学者选择扎根内大,用科研奋斗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
目前,内大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已聚才30余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以第一单位发Nature/Science子刊20余篇,三年获批国家级项目16项、国家重点研发3项,成为部省合建“复旦智力”与“内蒙古需求”深度融合的示范样板。
国家战略资源版图上,内蒙古的稀土资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全球稀土储量的重要基地,这里也成为科技创新的热土。
2024年4月,北方稀土集团、复旦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强强联手,共建稀土材料研究校企联合实验室,标志着我国稀土高端应用迈出新一步。
“希望依托这一校企联合实验室,推动复旦和内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一些产业问题。”张凡介绍,稀土材料研究校企联合实验室聚焦稀土材料的四大核心方向:抛光、镧铈材料应用、新材料能量转换与储能、生物医用研发,旨在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稀土氧化铈是三维堆叠闪存和浅槽隔离结构器件抛光的关键材料。然而,传统固相法合成的粒子存在尺寸大、分布广等缺陷,难以满足14纳米及以下技术节点的严苛要求。
这一背景下,张凡团队创新性地提出高活性介孔纳米氧化铈抛光材料的定向合成方法,通过表面改性和放大制备技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致力于解决小尺寸磨料抛光速率慢、选择比低、划伤缺陷控制困难等行业难题。
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稀土新材料”专项,这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究项目,不仅将为集成电路抛光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更将为内蒙古打造“稀土+”创新生态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顶尖智库与机器人技术共绘生态未来
锚定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使命,2023 年 8 月,内蒙古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出任荣誉院长,复旦大学教授吴力波与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杜凤莲共同担任院长。
建院以来,内蒙古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聚焦自治区能源革命中的理论瓶颈与政策痛点,推出《内蒙古自治区协同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与产业高质量转型的举措建议》《能源基地绿色化、数字化双转型模式与路径研究》《应对算力设施“资源诅咒”风险 推进“双化协同”协调区域发展》等高质量专报,为自治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
从“建机构”到“造生态”,研究院把科研任务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战课堂。在牵头《第五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专题五过程中,组建了包含内大青年学者在内的20 人核心编写组,覆盖 14 所高校、4 家科研机构,既提升了内大在全球气候研究版图中的能见度,也为青年学者打通融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织密跨区域协同网络的“关键一跃”。
此外,研究院将AI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结合,构建“能源-经济-环境”耦合系统的智能模拟平台,推动“新文科”与“新工科”交叉融合,为复合型、战略型人才培养和科研范式变革提供可行方案。
履带碾过大漠沙丘,机械臂精准栽下树苗,一套空天地协同的无人化荒漠种植机器人系统,让“绿进沙退”的梦想照进现实。
北纬40°,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沙漠,一场由机器人引领的“治沙革命”正悄然兴起。2023年10月,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联合内蒙古企业,成立“绿色生态智慧科技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所研发的首台荒漠种植机器人,仅需50秒即可完成“选址—打坑—播种—浇水—覆土—压实”全流程作业。
“荒漠种植机器人可连续作业,综合效率可达人工作业的5至10倍。”荒漠种植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齐立哲介绍,这一“钢铁园丁”未来有望达到每分钟栽种4棵树苗的作业效率,并于今年九月投入规模化种植应用。
这一荒漠种植机器人的诞生,刷新了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刻度,使得“人才—科技—生态”协同走廊进一步贯通,在祖国北疆构筑起智能化生态安全屏障。
辽阔的内蒙古大地,复旦人用科技之“种”培育生态屏障,用创新之“壤”滋养学科根系,让人才之“林”蔚然成荫。在这里,每一粒播下的希望,都定义着一个令人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