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域污染控制应从总体战略出发

复旦大学郑正教授参加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并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2-07-09

新闻中心讯 2012年6月25日至29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郑正教授参加了在美国休斯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ICEST 2012),并在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上作为4个报告人之一作关于水的主题报告。

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会议由美国科学院举办,每两年举行一届,是全球最高端的环境类学术会议之一。郑正教授作为第一位登上大会演讲台的中国学者,以“中国流域污染控制的挑战、战略与实践”为题作大会报告,受到了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郑正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应在战略层面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中国的流域污染治理问题。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应从源头加以控制,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在每一层级利用可能利用的多种自然要素,科学合理地加以削减污染物,最终使进入水体的水源达到地表水标准。郑正指出,由于我国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和地表水标准之间存有巨大差异,即使经过处理的城市生活、工业污水也不宜直接排入河流、湖泊,还需要进一步做“深度处理”以削减污染物。为此,郑正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建设“清流水网”的概念,作为流域各种经初步处理的污水在最终排入水域前的最后一道“保险闸”和“过滤网”。

此外,郑正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村地区的流域污染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实际意义。课题组所研发的复合塔式生物滤池,将整个污水处理过程浓缩到一个很小的系统里,通过生物、生态、物理、化学的协同作用,并加以强化,能得到相当于经过三次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结果,通常达到地表水的标准,甚至达到地表水IV类至II类的水平。

目前,复合塔式生物滤池等技术和工艺已在江苏、河南、贵州等省的农村地区建设了约300座示范工程。这些污水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了农村的自然要素,既降低了成本,又符合环境美化与生态健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