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5月29日,上海转型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校庆107周年学术文化周闭幕式在逸夫科技楼多功能厅举行。校长杨玉良、副校长林尚立出席。
最近闭幕的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本次研讨会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组织了来自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部分理科专家,研讨上海转型发展。十三位学者在发言中统筹思考经济发展、资源整合、市场管理、文化创新、社会治理以及民生建设,从社会资源整合、人力资本驱动的发展模式、未来社会发展主战场的转移、转型发展的目标动力、文化创新与学科建设、上海社会治理的特点及未来挑战、包容性发展与包容性城市建设、转型即创新、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十年反思与上海经验的扩张、绿色转型发展与市场治理、上海转型与“去房地产化”、以历史和整体的眼光理解转型、上海“十二五”能源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深度研讨。很多发言都基于专家的研究成果,为准确把握上海城市发展经验,不断提高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十二五”转型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校长杨玉良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校庆学术文化周是学校一年一度的重要学术活动。近几年,学校十分注重在校庆学术活动中展现年轻学者的风采,这一做法将继续坚持下去。本次研讨会涉及多学科,内容充实、视角全面。大家不仅报告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就学校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杨玉良指出,为国家和上海发展做咨政服务,一定要发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实事求是在学术上的体现,一是言之有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论证问题;二是言之有理,有足够坚实的学科基础,用非常严密的逻辑手段论证问题。在此基础上把问题论证清楚后,就需要发挥学者的创造力,在解决中国问题时充分考虑我们的特殊性,考虑中国的国情。
杨玉良强调,解决小问题需要新的思路,解决大问题需要新的思想。没有新的思路、新的思想,很多现实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当前,国家和上海面临的各种转型问题,尤其需要各领域学者在深入学理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智慧、贡献智慧。
本次研讨会是我校校庆107周年学术文化周的闭幕式。校庆学术文化周期间,学校还举办了科学报告会、上海论坛2011、校友特别论坛、金融圆桌论坛、升旗仪式等系列活动。其中,科学报告会作为我校年度最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全校文、理、医科共举办了130余场、总计700余个科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