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召开全校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大会强调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2-04-28

新闻中心讯 4月27日,我校在光华楼召开全校骨干教师和中层干部大会,传达教育部3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并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进行动员部署。校党委书记朱之文、校长杨玉良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务副校长陈晓漫主持。

朱之文传达了刘延东同志和袁贵仁同志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他要求全校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这次会议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主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们要把领导讲话和文件精神学习好、领会好,把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不断提高高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根本要求,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发展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朱之文强调,要抓好学校层面贯彻落实工作。要与落实会议下发的一系列文件要求相结合,与研究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与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相结合,与解决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查找的突出问题相结合,抓紧出台我校《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服务上海发展行动计划》,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好科技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等,并抓好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整改落实工作。

朱之文要求各院系各单位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当前,要更加关注本科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加关注科研创新,积极支持、参与学校推进协同创新的各项工作,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更加关注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强校、人才强院、人才强系意识,加大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和中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切实做到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留住人才;更加关注院系管理,增强院系的办学活力。

杨玉良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就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科研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动员和布置。他强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协同创新”。中央要求,科研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协同、科研主体之间必须协同(包括企业)、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必须协同、科研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协同。“2011计划”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构建起 “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创新的新体系,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这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发展机会,事关复旦未来。

杨玉良指出,谋划“2011计划”是落实大走访大调研整改措施的重要契机。要鼓励学科整合,充分发动教师积极性,转变机关作风,积极谋划和培育一批优质的协同创新项目。学校已先期成立“2011计划”推进工作小组,由朱之文、杨玉良任组长,陈晓漫常务副校长牵头,金力、桂永浩、林尚立为组员,相关部处为工作组成员。

杨玉良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以学校为基础,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计划的实施主体是高校。要发挥优势基础学科的强项,创新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整合校内资源,在校校、校企、校院之间协同合作,解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实际问题,提升培养人才的能力。二是加强学科整合,聚焦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要努力克服学科“碎片化”对校内协同的不利影响,加强全校教师的协作精神,整合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着眼学科前沿重大问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以人才为核心,构建科学研究的高端平台,谋划好项目,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学科发展。三是充分依靠院系干部和教师,整合一批符合协同创新计划的大题材。学校希望结合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谋划好“2011计划”项目,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培育出一批战略科学家。四是深入细致地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五是积极做好项目培育工作,集思广益积极谋划,组织项目梯队,加强校内培育,为后面申报工作做好准备。六是转变机关作风,为协同创新做好服务工作。要坚决杜绝不负责任、不担肩膀、不谋大事的作风问题,在干部考核中充分考虑大走访大调研的整改落实情况。

校党政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系、附属医院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分管教学科研的院系负责人,学科负责人,以及平台、基地等独立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