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风采、奉学道、精医术

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赛区在复旦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2-04-16

新闻中心讯 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于4月14-15日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展风采、奉学道、精医术”的宗旨,旨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进一步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并以竞赛为契机,不断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为今后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水平医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承办的华东赛区,是本届大赛中规模最大、参与学校和人数最多的分赛区,共有来自华东地区33家医学院校的参赛队参加。在为期两天的竞赛中,共计有30多个比赛项目,涉及内、外、妇、儿、护理、皮肤、五官科、急救等几个大类,综合考察学生医德医风、理论知识、临床操作、医学人文等方面的素质。

在本次竞赛的考题上,除了考察选手在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外,还侧重考察参赛选手在临床沟通意识、前沿信息掌握、医学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考察选手临床沟通意识时,在打分上特别设置了“沟通交流”的评分点。在竞赛中,选手可能面对的只是某一个人体器官的模具,但是对于一名合格的医生来说,眼中看到的不应仅是某一器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能否在诊治的过程中,与患者有一定交流,并给予患者鼓励性的语言,是考察选手临床沟通能力的关键。如在做胸穿检查前对患者说,“您好,根据您的情况,我们要做一个胸穿检查,现在先给您上麻醉,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痛,一会就好了,请不要担心。”另外,在比赛现场每个考区都特地张贴了“听诊器历史”的宣传海报,潜移默化传递医学人文的讯息,希望告诉这些未来的医生们,不要过度依赖仪器检查,而是更多地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医生要有高超的专业技术,但光有技术还不行,还必须有丰富的人文关怀。看病和看病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人的认识。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生活体验,如果在诊疗过程中考虑到这些,不仅能使医生得到更多认可,医患关系也将得到很好改善。

桂永浩认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历来是临床医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医学生在校教育方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正进行着各方面的试点改革。为了倡导“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增加在医院授课比重的同时,鼓励低年级学生去医院做导医员和志愿者,在实践中提前形成临床的概念。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每一位医学生都可以在6大模块、15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择感兴趣的人文课程;更加强调关爱精神。

桂永浩教授强调:“如果医生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关心到病人的一些因疾病产生的心理焦虑等,耐心地进行解释和关注,病人可能铭记一辈子。先进的仪器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基础能力训练永远是做医生的必备条件。用心的医生,会把物理检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结合自己的诊疗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历来是临床医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历来十分重视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训练,在医学教育中一直倡导“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作为全国最早一批建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之一,在中心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近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还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

同时,医学本质上是门“人学”。除了临床技能的训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还通过构建分阶段全过程的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多维度全方位的人文素养课外实践平台,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和“爱伤意识”的培育。

在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方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注重把握医学生的通识教育,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学习,以及临床见习、实习这三个不同阶段各自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分阶段全过程地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每一位医学生都可以在“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共6大模块、150多门核心课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课程进行学习。

在人文素养实践平台方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通过开展“人文博雅计划、志愿服务计划、关爱成长计划、医德养成计划”等项目,使得医学生不仅具备较为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积极的团队精神外,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端正的品行,以及对患者要有同情之心和怜悯之情,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级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