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在12月27日举行的2011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颁奖大会现场,获奖青年教师、资深教学名师、副校长陆昉和院系教师负责人等围坐一堂,以沙龙的形式分享了教学比赛中的经验体会,共同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困难。而在12月22日刚刚成立的复旦大学教学促进中心,也成了与会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此次历时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有将近60位教师报名参加,最终32位教师晋级第二阶段决赛。经过实况授课评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效果分析、模拟授课等环节的比拼,来自微电子研究院蒋玉龙、生科院的吴燕华、上海医学院的石虹、体教部的张晨等6位教师获得一等奖。
副校长陆昉充分肯定了这次教学比赛的意义,“教学之于大学的重要性不可否认,这次比赛的经验成果应当推广宣传,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教学氛围。政策也不应挫伤教学的积极性,而应该让教学更具吸引力,从而起到好的示范效果。”
曾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乔守怡也鼓励在场的青年教师,“这张奖状的分量不亚于一篇SCI论文。”他说,“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核心任务。学生是国之重器,必须教好他们,对于教师而言,责任重于泰山。”
在全国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背景下,重提教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紧迫。教育部在7月发布政策,推动建立30所示范性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于10月上海市教委成立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教学促进中心应运而生。
据介绍,教学促进中心将通过政策制度引导、组织机构建设、文化环境营造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作为指导教师发展实践的方法论,打造一个以培育教学学术为内涵、健全教学评估为手段、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为重点的有机联系的教师发展系统,促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和教学改革的动议者、推进者。
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妍博士认为,“建立教师发展制度在当下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没有哪个阶段像今天这样需要依赖行政和组织的力量来推进教育与研究的结合,来促进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合教务处举行此次比赛的初衷,教务处副处长王颖谈到,“无论是举办比赛沙龙,还是通过引进制度、搞教学促进中心,包括对新进教师的教学培训以及推进小班化教学的尝试,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把教学的文化再培育起来,让复旦原本优良的教学传统得以延续下去。”
事实上,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实质性的鼓励,例如岗位津贴的50%与教学挂钩等。同时,对于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会给予一定的“增量补偿”。日后将继续研究,推出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政策。“我们不靠完全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而是希望大家都能够参与进来,一起为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出谋划策。”陆昉说。
会上,不少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体会。获得此次比赛一等奖的管理学院教师胥正川提出了自己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思想,即“以端正的教学态度为中心,围绕清晰有逻辑的课程主线和生动形象的案例故事为基本点”,用讲故事的方法,把知识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是一等奖得主的信息学院教师尹建君则说,自己是“靠笑容征服世界”,努力在授课过程中做到理论、实际和快乐的融合。“早上上课前会我会先在物理楼前跳绳,身体跳暖了,衣服也不用多穿。学生看到你精神面貌好,上课自然也听得进去。”
教务处还表示,会将得奖教师的教学心得汇编成册,供各个院系教师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