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大调研”第一组

分别举行医科专家、管理机构和学生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1-12-07

新闻中心讯 12月1日下午至12月2日上午,“大走访大调研”第一组在枫林校区分别举行了医口“五办”座谈会、医科学生座谈会和医科专家座谈会。校党委朱之文书记,副校长桂永浩、许征,以及部分职能部处负责人先后参加了上述三场座谈会。

在医口“五办”座谈会上,医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医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医学教育管理办公室、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办公室、医学综合事务办公室的13位有关负责人,分别就本部门成立后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实际困难,谈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学校要切实从实施“大医口”管理的角度,尽快解决目前医口“五办”在校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定位、与校职能部处的职能界定,以及工作人员的配置和物理空间的调配等实际问题。同时,大家在发言中也由衷地表达了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完善“大医口”管理的期盼。

在医口学生座谈会上,来自我校上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和护理学院的16位学生代表,分别就文化传承、学术活动、学生培养、校园生活、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想法。有些同学谈到,学校要重视枫林校区“上医”文化的保护、传承和融合,使其成为复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复旦医科文化的显著特点。有些同学谈到,药学院搬迁张江后远离了医学院和附属医院,这对药学生的培养、药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医药“情感纽带”的维系,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学校及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医科专家座谈会上,来自我校上海医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以及附属中山医院 、华山医院、儿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和妇产科医院的14位专家教授,就重点实验室建设、枫林校区规划、科研空间拓展、管理模式创新、优秀人才引进、新兴学科培育、医学人文教育、高级职称晋升,以及“大医口”学生招生、教学和培养等问题,建言献策。有些教授呼吁,“大医口”建设必须有战略眼光和国际化视野,要通过科研规模“体量”的扩充,来促进科研总体实力的提升。“大医口”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共性,如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护理等学科各自一方,缺乏合力,希望学校能借助“大医口”管理的实施,下决心解决此类问题。还有的教授提出,医学是个具有人文背景的专业,医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复旦有很好的人文专业,希望相关人文学科的专家教授能多关注医科、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共同培养具有复旦特色的优秀医学人才。

朱之文、桂永浩及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在三场座谈会上,结合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别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在最后一场举行的医科专家座谈会上,朱之文谈了自己的四点体会。一是发挥强强优势。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是强强联合,各有优势,当下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优势,使如今的复旦大学能够在更高的层次、更新的水平上实现科学发展。考虑到医学发展的特殊性,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做了一些调整,成立了医口五个管理办公室,但是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未来医学发展来看,医科离不开其它学科的支持。从本质上来说,综合性大学办医科有其特殊的学科优势。随着国家对教育卫生投入的大量增加,医学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我们如何想办法把多学科的优势转化为医科发展的支撑,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进行谋划,加快发展。

二是调整办学空间。总体来说学校的办学空间还比较少,目前邯郸、江湾、张江、枫林四个校区的定位、布局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必须对校区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并把江湾、枫林校区作为拓展办学空间的着力点。对于枫林校区来说,将来还要进行功能分区的重新规划和改造。

三是重视平台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集中在平台上,其中竞争最激烈的就是国家级平台。平台建设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要很好地重新谋划,重新争取,整合资源和力量,避免“单兵独斗、各自为政”的做法,要有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和新的谋划,否则就非常困难。希望“大医口”在整合力量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十二五”医学科技发展的规划,在多个领域里以我们的优势,去多争取省部级等相关平台,这对于我们一些学科的成长、培育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平台建设,我们有基础、有积累、有优势,通过合理整合,应该能够做得比现在更好。

四是善于进行运作。许多事情靠谋划、靠运作。在学科发展、平台建设、新增长点等方面,谋划好了以后,运作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兄弟院校成功做法,面对机遇和挑战,想方设法“派奇兵、出新招”,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相信我们还是有条件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和优势,在科学谋划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运作。

朱之文希望大家与学校一起,齐心协力,同舟共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更好地进行谋划和运作,更好地推进科学发展,而这也是此次“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所希望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