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

上海市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作首场报告

发布时间:2011-11-30

新闻中心讯 11月29日下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在我校光华楼东辅楼202报告厅举行,上海市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世伟应邀作专题报告。

本次报告会是我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学习辅导报告会的第一讲。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朱之文主持,校长杨玉良等党政领导和机关、院系、附属医院的师生代表共400余人出席。

潘世伟在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了阐述。他首先指出,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四”上。一是四个迫切需要,即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性的迫切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突破文化自身发展瓶颈的迫切需要。二是面临四个挑战,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挑战、全球化的挑战、现代传播技术带来的挑战。

潘世伟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归纳为“1+1+6”。第一个“1”是提出了一条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第二个“1”是提出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需要遵循4条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二是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共同构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四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一手抓产业性文化,共同促进中国特色文化发展。

他认为大家在学习中一定要把握好中央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六个方面重要任务,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潘世伟还对如何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他指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进行了三方面部署。一是明确上海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认识文化重要性,强调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共享性和创新性,确立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目标定位。二是部署上海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上海文化特色,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聪明睿智、大气谦和”这16个字的上海城市精神基础上,提炼出“公正、包容、责任、诚信”8个字的价值取向,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快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公共文化的建设和文化人才高地的建设。三是提供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潘世伟最后强调上海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实现“四个力”,即:切实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党、全社会的文化发展合力;增强改革力度,形成文化发展动力;增强上海文化实力。

朱之文在总结时指出,校党委希望通过本次报告会和其他学习活动,全校上下能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上海的决策部署上来,抓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坚定信心,提振精神,奋发有为。

朱之文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决定的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参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是我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加强德育工作;要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通识教育,落实好“人文振兴计划”,切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制定实施我校《关于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打开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新局面;要提高全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制定并落实《复旦大学服务上海发展行动计划》,为国家、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