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11月24日上下午,我校“大走访大调研”第三组分别举行了人文类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座谈会。校党委副书记刘建中,副校长陆昉、林尚立,以及部分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调研。
来自哲学学院、外文学院、历史系、文博系、史地所、文史研究院、中文系、古籍所、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心等人文科学领域的近二十位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代表分别出席了座谈会。调研组深入了解我校人文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一线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教师们反映了我校人文科学领域各学科在学科建设、评估机制、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资源分配及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教师们认为,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科研管理要避免“一刀切”和理工科式的管理模式,希望遵循人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特别是在科研的数量和周期等方面,不宜使用过分量化的、刻板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呼吁学校立足文科的长远发展,建立更为合理的、稳定的文科学术评估机制。在学科建设方面,一些教师认为,人文科学特别注重师承关系和文脉的延续,我校的一些专业,例如语言学就有着很好的中国本土语言学的传统,建议学校鼓励优秀的博士生留校加入师资队伍,将好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在队伍建设方面,一些教师认为一些专业方向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师资结构,避免出现断层。一些教师认为,对于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教师,学校要进一步理顺两者的关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在学生培养方面,一些教师认为,人文类的课程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留出空间,更多地鼓励学生阅读和思考。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一些教师认为应制定严格的标准,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规范,同时建立以质量为主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些教师建议在资源分配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更广泛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一些教师还谈到了跨学科交流、留学生培养以及住房、教职工子女入学等民生问题。
座谈会上,林尚立表示,建立合理的人文科学评估机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复旦人文学科的发展要符合人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自律性和创造性,要夯实基础,以质量为核心,做出“真学问”,创造真正的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