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11月16日上午,我校“大走访大调研”第三组走访、调研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社科部、高教所和复旦学院,常务副校长陈晓漫、党委副书记刘建中、副校长陆昉,以及部分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座谈会上,分党委书记沈肖肖、副院长吴中伟及部分干部、教师出席会议并交流了各自的想法。吴中伟汇报了学院在留学生教学、研究生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科研、孔子学院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情况和发展目标,并分析了学院在学科建设、孔子学院建设、学院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会教师还就如何吸引更多优秀外国学生到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如何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和教学质量,如何因材施教帮助留学生突破语言壁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教师代表表示,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载着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加强国际化校园建设的双重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功能。新形势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应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孔子学院建设等,树立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强国的战略。
在与社科部、高教所及复旦学院的座谈会上,社科部主任顾钰民、党总支书记高国希,高教所所长熊庆年,复旦学院党委书记李钧、副院长王德峰等及部分干部、教师参加了座谈会。顾钰民表示队伍建设是社科部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人才引进渠道上有一定局限。他还指出,社科部作为学校公共课教学单位和科研单位,在功能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难。熊庆年介绍了高教所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他认为,高教所目前的归属制约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呼吁尽快明确高教所的定位,理顺服务学校和学术科研的关系。李钧在汇报中,着重分析了建设四年制通识教育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建议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王德峰则指出复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要更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要加强对于通识教育的研究,理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通识教育熏陶人、培养人,而不能使通识教育课程沦为多种课程中的一种。还有教师提出了书院学生在选课和选专业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调研中,校领导不时询问、追问有关具体情况,并表示会后将集中梳理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为院系和各单位的发展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