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光华人文基金再邀杰出海外学者讲学

叶文心复旦开讲民国知识分子的历程与图谱

发布时间:2011-10-13

新闻中心讯 10月12日起,作为复旦人文振兴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复旦光华人文基金”再次资助国际知名人文学者——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叶文心教授赴复旦进行高端系列讲座。

时值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受复旦大学历史系邀请,以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见长的著名学者叶文心教授将从10月12日至19日在复旦为师生细细解读民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展现民国史研究另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在题为“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的系列讲座中,叶教授将分别从科举制废除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乡镇知识分子的进城求学和社会迁移、都市生活以及现代传播技术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据介绍,叶文心教授是继王汎森教授后,第二位受“复旦光华人文基金——高端人文学者访学计划”资助前来复旦讲学的教授。复旦对其讲演内容经过选编后也将通过“网易”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新闻资料:

1、 复旦人文振兴计划介绍:

复旦大学与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共同出资6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复旦人文基金”,重点扶持人文学科发展,改善目前人文学科经费短缺、资助渠道狭窄的状况。复旦希望,“人文振兴计划”能够全面推动复旦大学人文学科走向未来、走向国际,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据介绍,该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设立人文讲席教授。二)奖励杰出青年学者。三)高端学者访问资助。为了吸引人文学科高端学者乃至学术大师的国际访问,加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为两岸人文领域的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复旦人文基金”特别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支持高端学术访问项目。每年,人文基金资助的出国访问和国际高端学者来华访问将在每人次访学平均资助20万元,这在国际学术界中也是很高的资助力度。

2、主讲人叶文心教授简介

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历史学系Richard H. and Laurie. C Morrison教授、东亚研究所Walter and Elise Haas讲座教授。

学术领域: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研究。著有Provincial Passages: Culture, Space,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等,致力研究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史,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等代表性课题。最新著作《上海繁华》(Shanghai Splendor)以上海城市文化史为主题,于2007年出版,中译本于2010年出版。

3、 “民国知识人:历程与图谱”系列讲座简介

演讲人:叶文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系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

第一讲 “废了科举以后”

2011年10月12日 下午3:30-5:3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3室

主持:章清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度。这项宣布虽然酝酿已久,来的并不意外,但是仍然截断了千年来士子们“学优则仕”的通衢大道。 没有科举制度的约制,民国时期的学制五花八门,所谓“读书人”的内涵也大大改变。有的学门得到崇敬,有的学门相对式微,在不同时空之下有不同显现。

第二讲:“踏出乡关”

2011年10月14日 下午3:00-5:0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801室

主持:金光耀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民国时期的新式学制讲究精通外语,掌握理工科技。多半的村塾与县学提供不了相关的师资与学习条件,乡镇里的英才不得不走上离乡就学的道路,许多少年在母亲的泪眼中踏上征途。省会大城的思潮往往跟乡下相左,乡镇精英学成之余常常隔断了自己回乡的道路。

第三讲:“进城”

2011年10月17日下午3:00-5:0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3室

主持:姜义华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

大都会的生活对许多青年人来说并不写意,上海尤其突出。新式出版物图文并茂地描述理想家庭与物质生活,然而都会空间层次分明,知识的取得未必保证上升的道路。进城是许多内地精英的期待,城市生活也是许多失望的开端。

第四讲:“文明场域”

2011年10月19日下午3:00-5:0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801室

主持:葛兆光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器物不断传进中国,其中印刷机以及照相机在上海得到广泛应用,这些传播科技的产业化大大地改变了都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互动。我们谈新知的传播以及国家民族共同意识的凝聚,不能不谈广告与宣传、口号与传单、教科书与公众仪式,以及手稿善本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