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近日揭晓,我校彭慧胜教授榜上有名。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设立于1983年。目的是开发智力资源,培养化学科技人才,鼓励我国广大青年投身于化学科学事业,促进我国的化学事业高水平的发展,并表彰在基础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35周岁以下的青年化学工作者。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奖励在我国化学界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一种荣誉吸引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目前在获奖人中,有很多优秀人才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并在本岗位和专业中取得优异成绩。本项奖励由中国化学会负责实施,由专门的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每年评审一次,名额每年不超过10人,在中国化学会学术年会上颁发证书和奖金。彭慧胜教授因为在碳纳米管/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获此殊荣。
另外,美国Li Foundation Heritage Prize评奖委员会将2010/2011年度Li Foundation Heritage Prize授予彭慧胜教授,同样表彰他在高分子复合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工作。Li Foundation Heritage Prize分为两类,即“Outstanding Achievement” 和“Excellence in Creativity”,要求入选者在专业上取得卓越成就,其研究成果为同行所肯定。该奖每类每年从候选人中选出1-2名获奖者,每人获得4万美元奖金和研究经费资助。今年彭慧胜教授获得“Excellence in Creativity”奖项。
彭慧胜教授2006年10月加入美国能源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开始独立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10月回到复旦大学工作,担任先进材料实验室PI、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高分子科学系教授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分子复合材料,重点探索其在能源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其中关于电致变色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成果2009年写入全国初中《阅读与鉴赏》教材。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发表1篇Nature Nanotechnology、2篇JACS、2篇Adv Mater、1篇PRL、1篇Angew Chem和1篇Chem Soc Rev。研究工作多次接受Nature、Science News等国际著名科学媒体采访并被专题报道,11次被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材料协会年会邀请做特邀报告,6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化学会年会并担任分会场主席。彭慧胜教授还获得2010年度上海领军人才、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John Wiley青年化学论文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