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10月17日是复旦大学信息学院10周年庆典。作为庆典的重要部分,信息学院邀请到了全球知名的信息工程领域专家,他们在“信息科技发展趋势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论坛上向与会师生介绍了自己对信息领域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看法。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IEEE无线电通信》期刊创始人和主编Khaled Ben Letaief教授介绍了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与工程教育情况,挪威奥斯陆大学信息学院教授、《IEEE生物医疗电路系统》期刊主编、Novelda AS等公司的创始人Tor Sverre Lande介绍了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潮流,芬兰科学院院士、欧洲科技和创新学院信息学部主任Hannu Tenhunen教授则从全球化角度介绍了科技领袖培养与科技创新。
在论坛上,专家们指出,将来信息科技发展将有三大趋势:
趋势1:面向低碳。
众位专家一致认为,低碳是新产业新技术的推动力。

Tor Sverre Land教授在演讲中提及, 自2000年以来,信息领域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微电子技术进入到了后摩尔时代。 在这个时代,电子器件的按比例缩小原则上面临巨大困难,器件的量子极限越来越近,技术的门槛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几个半导体巨头手里。因此非常有必要找到新的生长点,使得信息技术继续前进。他指出,尽管有许多纳米电子技术在努力试图超越摩尔定律,但突破性进展不大。摩尔外的许多领域变得越来越热,譬如,一些超低功耗的节能的电子器件,无线传感器件。这些器件不再像以前摩尔时代强调性能和成本,而是强调低功耗、自我获取能量和自我管理技术,以及微型的混合集成等。目前各国都大力开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的绿色微电子系统。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Leitaf 教授则强调,未来的无线网络由于认知技术的发展更加趋于智能化,有限的频谱资源需要网络能够实现优化管理,减少浪费。这种认知无线电技术是未来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这也是强调频谱资源的优化,使得我们的网络更有效,更智能,更低碳。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认为,目前大热的物联网,其背后的实质推动力也是低碳。在全球的碳排放中,能源占了26 %,工业19% ,旅行和交通13% ,农业14%, 尽管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耗电越来越令人关注, 但其本身对碳排放的贡献只为2% 左右, 在全部碳排放中不算高。但是,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削峰填谷,通过智能物流对物流运输的优化,以及智慧农业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作业等,可以大大减少能源浪费。研究表明,物联网是实现全球低碳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减排全球15-35%的碳排放量。因此,物联网只是手段,真正的方向和驱动力还是低碳。
光电子专家顾敏教授在自由讨论中表示,电子技术能用于太阳能的利用、新型光电子技术, 包括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光伏效应、绿色节能、照明技术,这些光电相关的整个产业,背后也是以节能环保,低碳为驱动力的。
趋势2:信息技术更关注对人类自身的活动和研究,使个体生活更加美好。
芬兰科学院院士,欧洲技术创新学院教授Hannu Tenhunen认为,信息技术对人类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电子商务到数字生活,从电子学习到数字工作环境,以及相关的信息安全、隐私等系列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创新政策上也将大有作为,从技术层面上讲,会涉及到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从RFID、移动互联网、GPS等各种地理定位技术、嵌入式系统,到未来的多媒体、电视、个人健康管理等,都能见到信息技术的踪影。
他强调,这些未来信息发展的技术本身已经越来越成熟,在未来信息发展会更加注重于各种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及这种应用对人来活动产生的影响。应用的创新将成为发展动力,信息技术将成为一种使能技术。
另外,人们也会更加关心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利用医疗电子等信息技术来辅助健康管理。对生命本身的本质的了解也将不断深入,信息技术需要与生命科学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趋势3:全球化创新。
在论坛上,全球化创新是与会专家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未来信息发展趋势是全球化创新,这一观点成为与会中外专家的共识。
专家们认为,IT领域的各类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在服务和应用中,更为强调的是个人或用户的创新作用。这种个人作用必须通过全球合作,将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成为现实,并形成新的产业。譬如欧美国家在应用观念上有不少创新,但由于欧美的人力资源等成本较高,无法在本国实现,但如果能利用一些亚洲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势,就能解决成本问题。因此利用全球的资本和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来推动产业技术前进,这种全球化创新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如Niklas Zennstrm 和Janus Friis在瑞典时有了SKYPE的想法,但SKYPE的前期技术都是在爱沙尼亚完成的,而随后,因为看重美国的市场,他们将SKYPE卖给了Ebay。尽管这个公司一开始很小,但事实上它一开始就在全球布了点,整合了全球的资源,才能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崛起。
中国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都非常优秀,在全球化创新趋势中,可以吸引很多创新的想法利用中国的人力和智力进行实现。而中国的市场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中国缺乏创新领军人才,特别是缺乏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战略科学家,这使得我国在全球化创新趋势中我们的人力优势、智力优势和市场优势,而不能创新出一个新兴行业,或者引领一个行业的新发展。
Hannu Tenhunen教授在EIT(欧洲技术创新学院)里主要负责信息通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他认为,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本国或者欧盟,而全球多文化背景下培养信息领域领袖人物,培养有全球化视角,对自身国家的文化又有一定深入了解的领军人物,以综合利用各个国家的资源,实现全球化创新。欧盟每年为EIT投入一亿欧元以上,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可持续发展方向、能源以及多文化交融下的全球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而在这方面,中国是相对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