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讯 6月19日上午,“心系祖国,践行理想——2009届毕业研究生党员座谈会”在逸夫科技楼二楼多功能厅举行。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党委组织部部长秦莉萍、党委办公室主任周亚、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党委研工部部长周立志、学生服务联合体主任唐晓林、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晔等和来自各个院系的80余名毕业研究生党员参加了座谈会。
火热的六月是毕业的季节,离别的时刻。3000多名2009届毕业研究生即将离开母校,奔赴世界各地。他们或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求学深造,满怀着梦想与希望启航。座谈会上,毕业生党员相继发言,感谢母校、恩师的培养,感激复旦自由、博大的学术氛围。他们怀着对母校依依不舍的心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祝愿母校的明天更辉煌更美好。

市优秀毕业生、国务学院的王永全同学放弃上海市某区机关待遇优厚的公务员岗位,自愿选择扎根西藏,毕业典礼之后即将和哲学学院的裴伟同学一起到西藏区委宣传部报到。他表示:到西部、基层和重点单位就业,从而更好地把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祖国奉献人民统一起来,是党和政府对大学毕业生的号召,也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市优秀毕业生、社会科学基础部的徐帆说:“复旦的求学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让我最终形成了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年中我曾有过思想上的迷茫和困惑,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正是形成自身人格的转型时期,而正是复旦的那些人和那些事让我真正成熟起来。”毕业前夕,曾任校研究生邓研会会长的他选择了“西部计划”,他说,“如果没有在复旦的这几年,我不会有去西藏做一名志愿者的想法和选择。”
材料系硕士毕业生霍钟琪在校期间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并且主动申请转为国防定向生,早早确定到国防科研单位工作。他说:“研究生生活的三年,是努力的三年、充实的三年、难忘的三年。最大的收获是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并且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很荣幸在毕业的时候能够加入国家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事业,为国家航天建设出力,贡献我们的青春。”
市优秀毕业生、力学系金丽华同学将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讲述了复旦求学生活的感受:“第一次去江湾校区前,有人告诉我说江湾校区的围墙和邯郸校区的一样,很容易找到,但我怎么都想不起邯郸校区的围墙是什么样的,直到去了,远远就看到江湾校区围墙那熟悉的红色,是如此亲切。复旦对我的影响也正是这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又深入骨髓。”
物理系硕士毕业生郑晓燕同学经过层层选拔,被上海中学录用,成为该校国际部的一名教师。“我觉得青年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自身社会价值以及社会使命的实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贡献,让我感到光荣,感觉精神上很有成就感,可以说这样的职业也很符合我的价值观。”她这样诠释自己的选择动机。
市优秀毕业生、中文系郑璇同学两岁时因药物中毒双耳失聪,依靠艰苦的努力,她掌握了口语,和正常人一样读书求学,即将成为国内第一个聋人博士。她多才多艺,是校研究生舞蹈队的“台柱子”,曾和邰丽华同台演出,并当选为“上海市自强模范”,获得复旦大学“校长奖”。更让人敬佩的是,她放弃了深圳一所中学月薪上万的高薪职位,选择到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做一名普通教师,立志为残疾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郑璇应邀做了简短发言,她的事迹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市优秀毕业生、中文系窦文章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现任上海迎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运营副总,他在发言中说:母校给了自己飞得更高的梦想,给了自己开阔的眼界和创造的信念,北苑园委会的学生组织经历培养了从小事做起的务实精神;创业伙伴的核心成员都是复旦毕业生,复旦这块金字招牌给公司赋予了巨大的无形资产;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为母校争得一份荣光。

听完同学们的发言,校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各位同学即将告别同学,告别老师,离开母校,有的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去西部、去国外,若干年后才能回母校,心情会很复杂,依依不舍。你们无论走到什么岗位上,有两条基本的信念不能丢掉。第一,一定要有理想。现代社会人会变得很现实,但是人不能为现实而活着,人要为理想而活着。无论你们是去西部,是去基层,是去创业,还是去做科研,都不能没有理想。有了理想才能在自己岗位上做出伟大贡献,这种贡献不是用金钱、知名度衡量的,而将牢牢留在人民心里,你们会得到人民的信任。第二,要有从小事做起的务实精神。复旦有一个好传统,就是毕业生非常务实。当你们带着理想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等待你们的不是鲜花和顺利,而是荆棘和困难。要有务实的精神,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了,一步一步就能做大事。要把务实精神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结合的好各方面事业就能成功。最后祝福大家:今天你们以复旦为荣,明天复旦以你们为傲,希望同学们以你们的成就使复旦更加辉煌。

本次座谈会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