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孕桃李,彩石自成蹊

发布时间:2008-06-30


新闻中心讯 6月27日14时,200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在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常务副校长张一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建中、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副校长蔡达峰、陈晓漫、桂永浩、许征、金力以及杰出教授裘锡圭、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范康年、陈家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吴根诚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典礼。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主持。

出席典礼的还有2008届全体毕业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导师代表、各院系党政领导、部分机关部处负责人、教师代表、校友代表以及家属代表。窗外大雨滂沱,窗内依依惜别,三千多名毕业研究生同学结束了在复旦的求学生涯,即将告别母校奔赴五湖四海,追求心中的理想。

2008届研究生:依恋母校的怀抱,更渴望振翅而飞

2008年,我校毕业的研究生共有3007人,其中博士生研究生818人,硕士研究生2189人。毕业典礼上,校领导和导师代表为2008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为毕业研究生代表授予了毕业纪念证书并拨穗,祝贺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

在正大体育馆内场的四周,张贴着各院系毕业生代表对母校的寄语。如文科院系的毕业研究生们写道:“三载春风情,今日在雨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理科院系的毕业研究生们写着:“一日复旦生,一生复旦人”;医科院系学院的毕业生写道:“母校殷心、学子殷情”、“正其谊不得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愿母校为社会培育更多一流人才”等语……表达了他们在走向新的人生旅途之际,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感激。

在典礼上发言的2008届毕业研究生代表王乐遥同学说出了众多即将离校的毕业生的心声。她认为,学术研究并不是一条坦途,导师赋予我们学术生命,师恩永难忘。在这三年里,大家经历了困难、挣扎、快乐、期盼。今天,大家将带着圆满的句号走出校园,那无悔的青春值得我们大声喝彩。她深情地对复旦母校说:“请原谅我们匆匆的步伐,我们很依恋你的怀抱,但更希望振翅高飞。”她表示,2008届研究生在2005年入学时共庆了复旦百年校庆,是复旦新百年培养出的第一批研究生,时代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国家正在大发展,大家会抓住这样的机遇为祖国多做贡献。

为表达对母校培育之恩的感谢,2008届毕业研究生还向母校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象征着“坚定永恒”的黄蜡石,石上镌刻“母校孕桃李,彩石自成蹊”,这块石头已落于美丽的江湾校区,成为同学们留在母校的珍贵纪念。

导师代表与校友代表:带着复旦精神服务社会

带着复旦精神服务社会,是导师对毕业生的期望,也是优秀校友实践的写照。

在毕业典礼上,中文系的陈思和教授代表众多导师,在这一分别的时刻,给同学们带来了毕业前夕的“言传身教”。陈老师希望毕业的研究生同学们能记住两件事情:一是人才在10年后才能定型,20年后才能完成,希望同学们不懈努力;二是希望同学们在踏上岗位后,不受社会名利、地位的诱惑,以专业和知识为安身立命之所。陈老师表示,复旦的目标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只有在岗位经受锻炼的收获才是真正的荣誉,希望每一个复旦的学子都能够成为复旦的骄傲。

优秀校友代表88届毕业研究生、杜邦单丝业务部全球CEO王建平先生则向08届毕业研究生介绍了20年来自己的奋斗经历。他真诚地告诉毕业生,母校的人文精神和环境不一定在今天就能感到,但10年、20年后,这都会有帮助的。他希望毕业生厚积薄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深情地说,母校就是母亲,母校并不希望我们有多大的回报,最大的期望是我们在未来走得顺利,让母校为我们感到骄傲。

此外,我校今年也有一批优秀的毕业研究生奔赴西部,走向基层,参加“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在毕业典礼上,校领导和导师代表还向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行业就业以及参加“三支一扶”、“村官”计划的毕业研究生代表赠送了纪念品。

秦绍德书记寄语:肩负责任,踏实苦干

典礼最后,秦绍德书记对2008届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在复旦的校园氛围和文化中,研究生们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学到了专业知识,参加了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任务,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这是求学生涯的结束,也是开端,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端。

秦书记还对2008届研究生深切地寄语:肩负责任、踏实苦干。他希望,毕业的研究生要树立起对国家、对时代的使命感。在今年,2月抗雪灾,3月反藏独,4月捍卫火炬,5月抗震赈灾……面对灾难,复旦研究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而复旦毕业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更应关切人民的命运、社会的进步、民生的疾苦,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得成功。秦书记说,2008届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大家的成长,毕业生未来的命运与改革开放进程休戚相关。他希望,毕业生要克服浮躁,不要好高骛远,要踏实苦干。

最后,秦书记援引老校长李登辉先生说过的话“今日诸生步出复旦校门,终生留有复旦之符号。造就学生者为学校,而造就学校者之其为学生”,希望毕业生同学能走向新境界,母校将永远关注大家,支持大家,永远是大家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