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论坛2008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08-05-27


新闻中心讯 5月27日上午,为期3天的“上海论坛2008”在我校胜利闭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我校特聘教授成思危出席闭幕式并作主旨演讲。校长王生洪、校党委书记秦绍德出席并讲话,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高坚,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校领导张一华、许征、金力,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等300名中外嘉宾出席闭幕式。上海论坛2008学术委员会主任、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作了大会学术总结。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转型、增长与福祉”。论坛期间,与会嘉宾和代表各抒己见,切磋交流,在很多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

与会代表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对特定国家或地区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意味着机遇,也蕴涵着挑战。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增进社会福祉的前提,亚洲的转型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以增加社会财富,具体体现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化、金融制度转型和能源政策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制转轨是亚洲多数国家做出的重要选择,当前亚洲多数国家试图在提高市场化程度的基础上形成市场-政府的良性互动。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结构转化和要素重新配置。经济发展伴随着劳动力从农业流向工业、从农村转向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金融体系也面临着转型使命。企业需要通过融资来增强竞争优势,而金融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外,亚洲的增长将越来越显著地受到能源制约。亚洲需要利用国际市场缓解能源压力,但更需要调整增长方式并寻求接替方式。

亚洲的转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但增长不是转型的全部,增长也不等于发展和福祉增进。亚洲转型必须考虑社会发展。完善分配制度,转变人口模式,解决民生问题,增强区域合作也应是转型的重要内容。

亚洲的转型应使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到增长成果,亚洲的转型与人口模式转变紧密相关,教育、医疗、住房等物品的供给对居民福祉增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更具有“利益共同体”特征,亚洲的转型必须重塑国家交往方式。各国应通过对话化解矛盾,通过合作实现共赢,通过包容实现文化多样性。

亚洲的转型已取得了增进社会福祉的显著绩效,亚洲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也超过30%,已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和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亚洲在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安全稳定等方面仍面临着许多挑战,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自然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影响到亚洲的稳定与发展。亚洲的转型依然任重而道远。

大会发布了“上海论坛2009”主题: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危机•合作•发展。
据悉,“上海论坛2009”将于明年5月在复旦大学举行。